长沙古玩市场-湖南古玩网重新升级上线【敬请收藏】
    2

    五代青瓷常见削足手法——耀州青瓷鉴赏

    2018.05.18 | 古玩网 | 175次围观


    (五代耀州窑白胎盏-正面)


    (五代耀州窑白胎盏-底面)

    五代耀州青瓷一般有两种胎,一为白胎,一为灰胎(铁灰胎或黑灰胎);足底修削形式多样,且一般挖足不过肩。

    圈足内外墙的触地面称为足底。观察完整器和残足标本可见,外墙近足底处斜削一刀是五代削足的一般特点。另一种较少见是外墙不削而内墙近足处又斜削一刀。

    五代青瓷足修削呈现多样化特点。

    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削足手法:

    一是外高内低斜坡底。近足外墙处高,近内墙处低。总体上说,外墙近足处斜削较轻,差不多仅是象征性倒棱而已。其坡度或有大、小变化,或有长、短之分。足墙宽而坡度缓且长,墙窄则坡徒,有的微斜而接近平底。
     
        二是两刀一线底。这种内外墙各削一刀的方法,是近外墙处轻削而坡短,内墙重削而坡长。形成的触地线靠近足底外侧。在较窄的足墙上,两刀皆轻微,形成的锋线虽不甚突起,但仍然是一线触地。 在五代安徽宣州窑白瓷、闽北窑口的青瓷中也能经常见到这种修足手法,说明当时各窑场之间的交流甚为频繁。


    三是近似弧形底。从足外墙线起弧,落止内墙底线。若以水平线为基准,多数情况下是外侧起点高而高侧落点低。如此以来虽是鱼脊形弧底,触地点仍然靠近外侧。艺师们仍然很看重器物的稳定性,即使是视觉上的稳定感之类的细节亦考虑得十分周到。有的内外起弧点基本在一同一水平线上,弧顶居于足底中央;有的弧度较平缓,甚者近似于平底。其优雅清秀中又透出浑圆稳贴之风格则是独树一贴的。补充一句,这种底多数是用托珠或堆沙支烧。而前两种多以三叉支钉支烧。

    四是釉下裹足的平削底。这种足多见于胎土色浅的器足。内外足墙近于垂直,墙窄而略显高,足底刮釉露胎,或涂护胎浆,以垫饼或垫圈支烧。

    五代耀州青瓷的挖足,浅挖的圈足则是外墙高而内墙低。也有挖足与肩基本齐平,足内外墙高矮大致相同的。总的看来,五代耀州青瓷挖足刀法细致,施釉烧成后,基本不见旋削痕的居多,少数显露同心圆式的旋削线痕。器腹近底和圈足一般不施化妆土,因而铁斑和红褐色窑红较为普遍。足部凸出的棱线也因釉薄,胎中铁质被氧化而较多出现红褐色筋线,这更突出了圈足线条硬朗流畅的美感。(摘自其他古董网站)

    版权声明

  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湖南古玩网立场。
    本文系作者授权或源自网络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    2条评论
    • 访客 发表于 2个月前 回复

      以后就跟楼主混了!http://3bi.net/post/3720.html/

    • 访客 发表于 2个月前 回复

      这里的资源非常丰富,帮助我解决了很多问题。http://3bi.net/post/3655.html/